《晋书》卷三十六 列传第六 翻译?有君王之才却
- 《晋书》卷三十六 列传第六 翻译
- 有君王之才却无君王之命,生前什么爱好,吓得嫔妃纷纷出家
- 曹操有25个儿子,为何让相对平庸的曹丕继位呢
- 汉朝文景两帝都是明君,为何先后打压功臣周亚夫父子
- 常遇春死后,朱元璋为何要让他穿龙袍
- 三国演义的孙权是怎样的人
- 刘备错失的两位大将,对他是很大的损失吗
《晋书》卷三十六 列传第六 翻译
翻译:
张华,字茂先,是范阳方城人。年少丧父,家境贫苦,自己靠放羊为生。同郡人卢钦看到他后就非常器重他,同乡人刘放也觉得他才能不同一般,就把女儿嫁给他。张华学业优异广博,辞藻温和华丽,从小自律,行为谨慎,即使是仓促之间,也一定按礼法行事。
勇于做好事,尽心周济别人之急。器量宏大,在当时很少有人了解他。在他还未出名时,陈留人阮籍见他后,感叹说:“是辅佐君王的人才啊!”从此,他的名声开始显著。郡守推荐张华做太常博士,(不久)升迁为长史兼中书郎。晋朝建立后,张华拜官黄门侍郎,封为关内侯。
张华记忆力极强,天下的事情(没有不知道的),谈起来就像指着自己的手掌一样。武帝曾经问汉宫格局,张华应对如流,听者忘了疲倦,并在地上画出了图形,让旁边的人惊异不已。武帝也觉得他的才华非同一般。过了几年,被任命为中书令。 当初,武帝与羊祜秘密谋划攻打吴国。
原文:
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也。少孤贫,自牧羊,同郡卢钦见而器之。乡人刘放亦奇其才,以女妻焉。华学业优博,辞藻温丽,少自修谨,造次必以礼度。勇于赴义,笃于周急。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初未知名,著《鹪鹩赋》以自寄。
陈留阮籍见之,叹曰:“王佐之才也!”由是声名始著。郡守荐华为太常博士。迁长史兼中书郎。帝受禅,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 华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瞩目。帝甚异之。
数岁,拜中书令。初,帝潜与羊祜谋伐吴,而群臣多以为不可,唯华赞成其计。及将大举,以华为度支尚书,乃量计运漕,决定庙算。众军既进,而未有克获,贾充等奏诛华以谢天下。帝曰:“此是吾意,华但与吾同耳。”时大臣皆以为未可轻进,华独坚执,以为必克。
出自:《晋书》卷三十六,列传第六,《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晋书》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
扩展资料:
晋书优点
《晋书》体例比较完备,使它能容纳较多的历史内容,而无繁杂纷乱之感。《晋书》的帝纪按时间顺序排列史事,交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全书的总纲。在帝纪中首先列宣、景、文三纪,追述晋武帝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开创晋国基业的过程,使晋史的历史渊源清晰明了,是很得史法的。
书志部分记载典章制度,编排得类别清楚,叙事详明,可以给人以较完备的历史知识。列传记载人物,编次以时代为序,以类别为辅,所立类传或合传眉目清楚,各类人员大都分配合理,使西晋近800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构成晋代历史活动的图卷。
书中的载记专写与晋对峙的十六国历史,在史书写法上是善于出新的。载记之体略同于《史记》中的世家,但世家记诸侯国历史,反映的是先秦贵族社会国家紧密联系的特点。载记的名目来自《东观汉纪》,可《东观汉纪》用载记记载平林、新市及公孙述的事迹,不过是作为列传的补充。
《晋书》采用世家之体而取载记之名,用高于列传的规格完整记述了各族政权在中原割据兴灭的始末,给各割据政权以适当的历史地位,较好解决了中原皇朝与各族政权并载一史的难题,这一作法大得历代史家赞赏。载记中对十六国政权只称“僭伪”,不辨华夷。
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华夷一体,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这更是我们今天阅读《晋书》时要特别注意的。晋代史事错综复杂,比两汉史都要难写一些,《晋书》用四种体裁相互配合,较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有君王之才却无君王之命,生前什么爱好,吓得嫔妃纷纷出家
这个君王就是耶律倍,本来他的父亲去世,他是板上钉钉的下一位帝王,可惜他跟自己的母亲政见不同,在他的母亲折腾下,耶律倍就丢失了帝位,做东丹国的小国王,加上后来耶律德光忌惮他,他选择外出流浪,回来就变成“噬血成性”,有一个妃子直接给他吸血而亡,其他妃子看到自然就害怕,赶紧出家保命了。
一、“让国皇帝”的由来
读过辽国历史的同学,应该都知道这位人物耶律倍,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皇子,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耶律倍就已经被立为皇太子,可以说没有什么意外他就是下一任帝王了,可是他父亲意外死亡。
耶律倍母亲跟他政见不同,就不想他上位,就找机会换了耶律倍,让耶律倍的弟弟耶律德光上位,史称辽太宗。只是后来兜兜转转皇位又轮到耶律阮身上,耶律倍是耶律阮的父亲,耶律阮追封自己的父亲为“让国皇帝”。
二、“噬血成性”的耶律倍
耶律倍知道自己没有机会上位,就安心做一个东丹国的小国王,而且耶律倍还把国家管理非常好,百姓安居乐业,这下耶律德光就非常害怕自己的哥哥会回来夺自己的皇位,就一直找借口把耶律倍的封地弄小,减少百姓的数量。
而耶律倍看到这样,就干脆不理东丹国朝政,外出流浪,也不知道是不是耶律倍在外流浪的太久,导致他后来性情大变,喜欢喝血,尤其他发作的时候,会在妃子臂上刺一个洞就这样吸血,有一个妃子活生生给他吸血而亡。
其他妃子看到就非常害怕,生怕自己是下一个被耶律倍吸血而亡的人,就纷纷要求出家,无非就是想要保住自己的性命。
曹操有25个儿子,为何让相对平庸的曹丕继位呢
曹操有25个儿子,但是曹操这位宠爱的曹冲,在很早就去世了,在那之后曹操在选择接班人的人选中就只能从曹丕、曹植、曹彰三人中选,但是曹操的心中对他们三人都不是很满意。虽然曹植的文采非常不错,情商也非常的高,但是曹植的作风非常轻浮,城府不是很深,从政的话不太适合。但曹丕相比曹植,在性格上就略微沉稳一些,但是曹丕德行非常小气,并且能力平平。曹植和曹丕各有各的缺点和不足,所以曹操在这两个儿子中,一直都拿不定主意,摇摆不定,最后还是按照接班人的顺序让曹丕继承了世子的位置。
那么在25人中,为什么会轮到曹丕作为接班人呢?因为曹丕在政治方面非常的擅长,他常常拉拢有能力的人为自己办事,他拉拢司马懿给他提供了保障。曹丕带小的时候,跟着父亲曹操南征北战,从父亲身边也学到了一些治理官吏的手段。曹丕的心机很深,在父亲身边不露声色,但他依然躲不过司马懿的眼睛,司马懿曾经评价他“潜龙勿用”。从司马懿的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曹丕的心机是非常深的。就比如说曹操,他不知道曹丕患有肺结核,曹丕临死前召见司马懿时,司马懿才知道曹丕患上了肺结核,已经好多年了。
曹丕相比曹植来说,曹丕有很多朝廷大臣的帮助和支持,他们都是曹丕的忠实守护者,所以曹丕在官场上的影响力也不必说,一定是远超曹植的,而在这种状况下曹丕当选接班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虽然曹植有很高的个人能力,但是在政治上占弱势,没有很高的影响力。曹植,非常的任性妄为,他从来不约束自己,成天贪酒,没有一点领导人的风格形象。但是曹丕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他买通了曹操后宫的嫔妃和亲信,让他帮助自己在曹操的耳边说好话。正是因为曹丕长久的经营,让曹操对曹植的印象继续大打折扣。
而曹彰在战场上非常勇猛,但是却和张飞差不多有勇无谋,也不是将王之才,所以曹操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只选择了一个和他一样善于谋略,具有心计之人。万般艰难之下,曹操也就只能选择曹丕。
汉朝文景两帝都是明君,为何先后打压功臣周亚夫父子
周勃和周亚夫父子,都是西汉名将,他们战功累累,居功至伟,均被封侯列相,位极人臣,但是均被告有谋反罪,身陷囹圄,这和当时的政治风气有关,也和他们的个性有关。
不同的是,父亲周勃安享了晚年,得以善终,而儿子周亚夫则含冤入狱,绝食而死。有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周氏父子不同的人生归宿,也是性格决定的。
周勃早年就随刘邦起兵反秦,屡建战功,是西汉的开国功臣。而周勃最为后世熟知的功绩当属平定韩信叛乱,和灭诸吕,立文帝。周勃因功官至右丞相,刘邦死前就曾断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
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他承袭了父亲的侯爵。周亚夫有着父亲同样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将相风采比其父更胜一筹。由于他个性耿直,不擅长阿谀权贵,被汉文帝誉为“真将军”。
周亚夫曾经抗击匈奴,还平定“七国之乱”,维护了安定统一的政治局面。纵观这父子二人的功绩,可以说为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都立下汗马功劳,是佐王之才。但是这父子二人在晚年都遭受到人生低谷,被诬告谋反。面对相同的处境,父子二人的态度和做法却不同,所以二人结局也不同。
汉文帝继位后,周勃因战功卓著官居右丞相,风光至极。此时,有人劝说他身居高位,只恐招来祸端。周勃深知物极必反,于是向皇帝请辞,两年后,他离开长安回到封地。 周勃如此谨小慎微,还是遭人告发谋反,他含冤入狱时,曾重金相送,以保安危。狱吏收人钱财,与人消灾,提醒周勃注意事项,后来他又不惜倾尽家财贿赂薄昭,薄昭在薄太后面前替周勃澄清冤情。薄太后对文帝说:“绛侯身挂印玺,手握重兵时不谋反,如今身居小县,反倒要谋反吗?”汉文帝向来孝顺,深感薄太后所言在理,最终放过周勃。 孝文十一年,周勃在封地去世,谥号武侯,善始善终。
而周亚夫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他的桀骜不驯最终让他吃了亏。景帝了解周亚夫的脾气,曾在宫中设宴试探。宴席中故意没给他放筷子,周亚夫则把情绪写在脸上,不高兴地向管事要筷子。汉景帝笑问之后,周亚夫羞愤不已,不情愿地下跪谢罪。汉景帝刚说“起”字,他马上站起来,顾自离开。汉景帝叹息道:“如此性情,终究不是我这年轻君主的臣子啊。”
父亲周勃生性隐忍,知道进退,而周亚夫则我行我素,锋芒毕露。周亚夫和汉景帝的嫌隙,开始于废立太子。汉景帝想要废掉栗太子,而周亚夫坚决反对,这让汉景帝疏远了他。后来景帝要封匈奴降将为侯,周亚夫又坚决反对。由此可看出周亚夫宁断不弯的耿直,他丝毫不买皇帝的账,这就危险了。
周亚夫晚年时,儿子见他已年老,就偷偷买五百甲盾欲用以殉葬。但不料被告发私买皇家用具,意图谋反,这件事牵连到周亚夫。周亚夫在狱中,不愿妥协服软,竟然绝食五天,吐血身亡。
试想一下,如果周亚夫能像他父亲周勃那样懂人情,知退让,应当也能得以善终。
常遇春死后,朱元璋为何要让他穿龙袍
看过“让子弹飞”电影的小伙伴一定对一句台词比较有印象“有时候死人比活人有用”,常遇春的死,对于朱元璋来说,“给他画上龙袍”就是最好的用,即体现了他们最初的义气,又遵守了他们同甘共苦的誓言,其实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这些人,都是情商和智商非常高的,而常遇春是情商比较高,虽然只是一介武夫,但是他有一个弱点,就是杀降,一看就是不会收买人心,不会拉帮结派之人,杀降会得罪人,这一点是一定的,毕竟当兵也是为了一口饭吃,也就是一份工作而已,不能因为选错了老板而被杀头,这个是最不值得的。
常遇春的这个习惯,让朱元璋心知肚明,这是一个没有威胁的人,他不善于作假,不会拉拢身边的人,一心想着就是胜利,那么对于朱元璋这样的高智商人来说,这样的勇猛之将,要比徐达好用,徐达主要是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他有勇有谋,而整个明朝的将领里,出了少数的算是平庸,相对而言,大多数都比朱元璋用兵厉害,这些人在勇猛和智谋上都超过朱元璋,所以人心隔肚皮,朱元璋不信任这些弟兄也是非常正常的。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只有赵匡胤在这方面做得最好,让弟兄们拿着钱回家当土财主,但是这样的后果是北宋没有一个像样的将领,当外辱入侵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反抗之力,估计这是赵匡胤没有料到的,但是朱元璋同样如此,虽然把身边可造反的弟兄都杀了,但是还有垂涎皇位的儿子呢,所以朱棣骑兵靖难,把自己的侄子给推翻了,也是打破了朱元璋的设想。
朱元璋这样对待常遇春,具有最大的好处,把自己包装成了有情有义的人,不忘一起奋战过的弟兄,披上龙袍,意思非常明显,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的就是你的,虽然只能等到你死后,但是没死的弟兄可以看到,还是有机会的,只要像常遇春那样就行,安心做一个猛将,该干啥干啥,不要胡思乱想,因为他们从阴谋角度来说,根本不是朱元璋的对手,甚至连刘伯温也算在内,一个人表现的过于聪明,结果就是刘伯温这样,所以适当地掩盖锋芒,还是很有必要的,虽然刘伯温没有那样的心思,但是他是一个存在的威胁,这就是其他功臣被朱元璋杀害的真实用意。
如何对待是人,其实都是做给活人看的,中国人一直有这个传统,我们现在看到的丧葬也是如此,那些大操大办的大多是给别人看的,无论是墓地的费用还是进行了多少种类的抢救,都知道是没有意义,就是要做一下,才不会被外人笑话。
三国演义的孙权是怎样的人
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孙权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崇尚侠义,喜欢蓄养贤才,因此渐与父兄齐名。他常跟随在孙策左右并参与内部事务的决策,其才能令孙策都自叹不如。每当宴请宾客时,孙策常常回头看着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会是你的手下。”此时,孙权与胡综、朱然在吴郡读书。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许贡门客行刺而去世,临终前命孙权接替其位,孙权当年虚岁十九岁。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于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孙权
刘备错失的两位大将,对他是很大的损失吗
刘备的麾下有好多大将,张飞,关羽,赵子龙等等。但是做为一个分割天下的将王之才,手下的能人异士肯定是多多益善。刘备曾经错失的两位大将是他很大的损失。其中一个是田豫。田豫是一个富有谋略、手段的将军。刚开始年少的时候他跟随刘备,后来他的母亲重病,他不得不回家去尽孝道。刘备曾经感叹他“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田豫的母亲死后,他被公孙瓒请出当谋士,曾经舌战群儒留下一段佳话。后来辗转到曹操的麾下。他在北方为曹操维护了边界的和平,震慑了鲜卑族。并且田豫他擅长养马,他将鲜卑族的马匹引进,培育了新的马种为曹操扩充兵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曹操的战马得到充足,让他在战场更加骁勇。如果当初刘备留下田豫或许历史会改写。
刘备非常的爱惜人才,他的手下也特别尊重他。他恩威并施,知人善用。但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他还错失过一个人才就是太史慈。“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这句话就是太史慈说的。能说出这句话的人,心中有沟壑,有天下。太史慈精通各种武艺,尤其箭术精湛。号称百步穿杨,箭无虚发。他曾经和刘备有过相见的机会。可是那个时候的刘备平平无奇。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平原相。所以他们错过了相互了解的机会。刘备没有太史慈确是一种损失。
刘备生在乱世,起初只是一个不起眼的人物。但是他审视夺度,眼界宽广,找准时机,他带人争夺天下。他的麾下能人异士特别多。这些将军、谋士或为他殚精竭虑,活为他丧生于战场,或者为他的天下大计赴汤蹈火,他们谱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