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为何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为何冒死上疏劝谏
李斯,这位战国末期上蔡的杰出人物,集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多重身份于一身。随着秦国的崛起和变法所带来的强盛,战国晚期呈现出秦国独强的格局。而秦国,这个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向来重视外来人才的引进,其丞相之职几乎九成为外来人士,如商鞅等人。尤其在战国末期,秦国成为各地人才争相投奔的热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有波折与曲折。在秦国吸纳人才的用人制度遭遇重大挫折的时期,韩国为了拖延秦国的进攻步伐,实施了疲秦计划。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便是派出间谍郑国游说秦始皇,倡导修建灌溉渠道。间谍身份很快被秦国察觉。随着韩国间谍事件的曝光,《史记》记载了这起事件的全过程。秦国宗室大臣以此为契机,对来自诸侯国的官员产生了不信任,主张驱逐所有在秦国的客卿。李斯也在这场风波之中。
李斯在秦国受到吕不韦的器重,被任命为侍卫官。他敏锐地捕捉到与秦始皇相遇的机会,向秦始皇陈述天下一统的愿景,深得秦始皇的认同,从而被任命为长史,后提拔为客卿。刚刚受到重用的李斯面临被驱逐的危机。在被勒令出境之前,他冒险上书秦始皇,即著名的《谏逐客书》。书中讲述了自秦穆公以来客卿在秦国的历史作用,强调了如果没有客卿的辅助,秦国未必能强大的道理。围绕“大一统”的目标,李斯成功打动了秦始皇,收回了逐客令,并被任命为廷尉。
想象一下,如果秦始皇没有采纳李斯的建议,坚持驱逐全部客卿,那么秦国的历史走向可能会截然不同。郑国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与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它的建设改变了关中的农业面貌,使得八百里秦川成为富饶之地,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没有郑国渠,秦国可能无法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一统天下的伟业也将成为未知数。
李斯的智慧与勇气,不仅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的机会,也为秦国的繁荣与强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事迹向我们展示了智慧与勇气的力量,以及在历史进程中个人选择的重要性。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每一个努力都可能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