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玖月晞回应谈网文原创 撞梗在网文小说
玖月晞的坚定回应:关于《少年的你》与原创的
随着网文作家玖月晞的一篇长文登上微博热搜,外界的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少年的你,如此美丽》这部小说,自其改编的电影《少年的你》上映以来,就饱受所谓“融梗”的争议。玖月晞坚定地表示:“我从未抄袭,始终坚守文字工作者的初心、原则和底线。”
质疑者们认为,《少年的你,如此美丽》与东野圭吾的作品在某些情节上有所相似。这些相似之处更多的是在情节设计和词语运用上的巧合,而非刻意的抄袭。在网文圈,这种现象被称为“融梗”。
实际上,“融梗”这一说法是网友们自创的词汇,目前在行业内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一部作品是否涉及融梗,更多地依赖于读者的主观判断。文学或影视作品在互联网时代的广泛传播,使得信息的交流更为复杂,各种“梗”也越发相似。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就是文化趋同的一个生动例证。
著名学者易中天在电影上映时,对融梗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除非极个别的天才,很少有作家能够做到绝不借鉴。关键不在于是否借鉴,而在于如何运用。是笨拙地模仿甚至直接抄袭,还是创造性地融合为自己的东西?文学作品永远都是社会的镜子,玖月晞创作《少年的你,如此美丽》的初衷,是因为2015年校园霸凌的频发,她希望通过故事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网文的创作门槛相对较低,作者往往也是读者,大众审美更为接近。网文作者们很多时候都在“重复造轮子”,但他们所追求的并不是造出正方形的车轮,而是让圆形的轮子更加耐看、更耐用。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找到一篇“纯原创”的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在这个时代,作者的“原创性”体现在哪里呢?并非在于情节的独特与否,而在于作者自我思想的表达。哪怕观点再浅显,只要有自我表达,都值得他人去思考。相比之下,“有限的观点”比“漂亮的废话”更有价值。正如物理学家帕斯卡所说,人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更加尊重每一位作者的创作努力,而不是过于纠结于表面的相似与差异。每一个作品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味和欣赏。希望我们能够更加关注作品本身,而不是过于在意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