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十八大学士
谈及“十八学士”,亦即唐十八学士,或称贞观十八学士,他们源自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建立“文学馆”时,所招募的十八位贤士。这十八位贤士组成的文人集团,实则是李世民角逐太子之位的重要支柱。让我们一同回溯他们的组成背景。
在隋末乱世,李渊于太原起兵,迅速占领长安,建立唐朝。义宁二年(618年),李渊在长安太极殿称帝,国号为唐。其长子李建成负责内政,而李世民则负责外务。随着唐朝的建立与扩张,李世民凭借自己的才能成为兵马统帅,征战四方。
随着统一战争的推进,李世民在平定王世充与窦建德两大势力后,其功勋显赫,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并允许他设立天策府。秦王府中的武将众多,但李世民意识到文化治理的重要性,因此决定从武功转向文治。于是,他在武德年间开设了文学馆,邀请当时的大儒与英才入馆,与他一同经史子集,逐渐组建起自己的文化团队。
被邀请的共有十八人,被称为“十八学士”。这些人均来自地方望族,且多数在入唐前已是知名人物。他们有的是秦王府的谋士,有的曾在李渊身边任职,但无论背景如何,他们都为唐太宗李世民的统一大业、政治稳定以及文化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李世民对十八学士极为重视。他不仅赋予他们五品俸禄,使他们食有鱼、出有车,还请来画家阎立本为他们画像,即著名的《十八学士写真图》。文豪褚亮还为每个人的画像配上了赞颂词文,以彰显对贤才的尊重。当时被选入文学馆的人被誉为“登瀛洲”,仿佛成了仙人。
这十八位学士各有其独特的才华与背景。他们中有的人曾是秦王府的谋士,有的曾在李渊身边任职,有的则是名噪一时的大文学家。他们的加入,不仅为李世民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唐朝的繁荣与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学士们的才华与智慧,成为了唐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