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朱允炆百万军队都是摆设吗?为何敌不过朱棣?
百万军队真的只是摆设吗?为何在关键的时刻,他们无法抵挡对手的攻击?让我们跟随迷奇闻网小编的脚步,一起深入这个问题,并参考以下详细文章。
答案其实就藏在兵不在多而在精的哲理之中。
南军在多次与朱棣的较量中失利,并非偶然。朱棣的军队之所以能够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关键在于其军队相较于南军更为精锐。朱棣长年驻守在边境地区,与蒙古人为战,他所带领的军队在实战中不断锤炼,成为百战之师。更为重要的是,朱棣的部队中融入了蒙古骑兵的元素。这些蒙古骑兵并非寻常之辈,一部分由朱棣亲自率领,另一部分则是他吞并的宁王朱权的精锐部队——朵颜三卫。
在实际的战争中,明朝的军队战斗力已经明显退化。在面对朱棣麾下的百战之师和蒙古铁骑时,南方的这些少爷兵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些少爷兵虽然数量庞大,但在真正的战场上,却往往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除了军队质量的差距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建文帝手下缺乏合格的大将。那些开国名将如冯胜、傅友德等人已经离世或遭遇不幸,留下的将领更善于防守而非进攻。而朱棣一方,由于长期承担军事任务,因此手下武将众多,如朱能、张玉等人,以及他的儿子朱高煦,包括朱棣本人,都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
在这场较量中,朱棣还有一个重要的帮手——他的儿子朱高炽。在建文帝围攻北京时,朱高炽成功守住了老巢。他坚定不移地守护着北京,任凭建文帝如何利诱,都没有动摇他的决心。
建文帝一方的谋臣也存在严重的问题。黄子澄和方孝儒等人虽然非常有骨气,但在处理公务政务方面却毫无能力。这些人作为社稷重臣显然是不合格的。他们的策略与决策在关键的时刻无法为建文帝提供有效的帮助,甚至在某些时候成为了建文帝的绊脚石。
南军在朱棣的进攻下屡屡失利,并非仅仅是因为军队数量的不足,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军队质量的差距、缺乏合格的大将以及谋臣的无能。这一切因素导致了南军在关键时刻无法抵挡对手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