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卫青在历史上胆子很小吗?
历史上的卫青:在权势与谨慎之间
在卫青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的副将苏建曾劝大将军卫青应该招揽一些士人,多多举荐他们。但卫青却以天子的忌讳为由拒绝了这一建议。卫青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知道魏其侯、武安侯等人曾经权重一时,但最终下场凄惨。他明白作为臣子应该奉法遵职,不必招纳士人。这也成为他能得善终的根本原因。
卫青后来居上大司马大将军之职,成为内朝领袖,预闻政事,参议决策。这一地位之高,实际上已经是辅政大臣,权力甚至超过丞相。然而这一切的成就,除了依靠皇后卫子夫的身份起步外,更归功于他出色的战功。他七次出击匈奴,斩俘众多敌兵,还收回了河南地,设置了朔方郡。他的贡献被记录在《汉书》中。军事家更是赞誉他“战法革新破匈奴,卫青始。”
尽管卫青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和权力,但他的做人方式却非常小心谨慎。他深知武帝追求的是绝对威权,因此他对武帝非常敬畏。他出征归来后,将赏金分一半给武帝宠妃的父母亲上寿;在外有权处理按律当斩的副将,但他不敢,而是将副将绑起来带回给天子处置。司马光在《》卷十九中评价卫青“以和柔自媚于上”。
尽管如此小心翼翼,卫青还是遭受了武帝的打压。例如,在元狩四年的出征中,霍去病拥有选配将士之权,而卫青只能配备剩下的士兵。虽然最终遇到大单于的是卫青,打了胜仗,但霍去病受到了重赏。这一事件导致卫青的朋友门人多去侍奉霍去病,而卫青则失去了他们的支持。
武帝对卫青的打压与分权有关,为的是让霍去病与卫青互相制衡。但除了分权的原因外,武帝对卫青的轻视可能还与武帝的性格有关。卫青不敢论政事,永远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态度确实无法让武帝产生真正的喜欢和共鸣。实际上,卫青的谨慎已经使他们的君臣关系转变为主奴关系。
随着霍去病的去世和派卫青出征的结束,卫青家族开始遭遇打击。长子宜春侯卫伉失侯后,卫青的两个小儿子和大姐夫也都丢掉了爵位。曾经的一门五侯只剩下卫青一人。这些打压并非偶然发生,背后可能是一局更大的棋局。这一切让人们明白为什么权势那么大的卫青还是感到不安和担忧的原因了。他只是想自保和为家族留一条活路而已。但这样的策略能管用多久呢?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了未知和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