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备不发动夷陵之战,蜀汉最后是否能统一三国?
蜀汉的开国君主刘备早年以织鞋为生,喜欢结交豪侠之士。他因镇压有功而声名鹊起,先后投奔多位雄主,但前期一直颠沛流离,缺乏自己的地盘。随着刘备逐渐夺取巴蜀地区,建立了蜀汉政权,他的事业似乎迎来了曙光。在蜀汉的北伐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败。
关羽攻打襄阳、樊城时,曾斩庞德擒于禁,威震中原,给蜀汉带来了短暂的惊喜胜利。正如道家所言,锋芒毕露之后必然是衰落。关羽的胜利来得太快,但仅仅三个多月后,他便从巅峰跌入低谷。刘备得知关羽被杀后,愤怒至极,决定举兵攻吴,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
曹魏的魏文帝看到了敌人内部同盟瓦解,非常高兴,并试图加剧吴蜀之间的矛盾冲突,坐收渔人之利。蜀汉大臣们纷纷劝谏刘备不要贸然对吴发动战争,指出蜀汉的敌人是曹魏而非东吴。他们建议利用曹丕篡汉的机会,出兵进取曹魏的关中地区,控制黄河、渭水的上游,完成匡复汉室的大业。刘备没有采纳这些建议,结果夷陵之战惨败而回,消耗了国力。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蜀汉的重要战略,其精髓在于两军形成钳形攻势向曹魏进军,以协同作战的模式向北推进。汉中和荆州可以相互呼应、互为犄角。如果操作得当,用不了多久就能重创曹魏。《隆中对》存在一个致命问题:川蜀与荆州相隔千里,如何配合是一大难题。蜀汉与东吴的矛盾也阻碍了战略的顺利实施。
刘备和诸葛亮在制定战略时可能过于理想化。他们忽略了东吴孙权的态度和行动。荆州的丢失标志着《隆中对》的彻底失败。此后,诸葛亮不得不采用其他战略来应对局面。他选择了从汉中出兵夺取曹魏的经济中心关陇地区。此时的曹魏已经在关陇地区建立了稳固的军事体系,反魏势力基本已清除。诸葛亮结东吴的目的也只是希望其能配合北伐、吸引曹魏的兵力。孙权在后期停止了北伐行动,使得诸葛亮只能独自面对强大的曹魏军队。整个蜀汉国运因一系列失败而开始走下坡路。假如刘备能够避开夷陵之战,以和解之姿安抚孙权,然后巧妙地将战略重心转移到北伐曹魏,夺取关陇地区,或许历史会有不同的走向。刘备的势力在夷陵之战前可谓如日中天,人才济济,猛将如云。他拥有赵云、兄弟、句扶、辅臣、傅肜等一众英勇善战的将领,其实力不可小觑。
曹魏大将夏候渊虽战马超、韩遂、灭宋建,消灭了许多大小军阀,横扫关右,但根基不稳,人心未附。这样的时机,对于刘备来说,无疑是北伐的千载难逢的机会。若成功夺取关陇,刘备的蜀汉政权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大。
一个巨大的疑问浮现在我们眼前:如果刘备成功拿下关陇,孙权还会与他结盟吗?毕竟刘备失去了荆州,而新得的关陇地区未必能马上稳固。这样的形势让孙权可能会重新考虑与蜀汉的联盟关系。他会选择力挺蜀汉,还是与曹魏联手共击蜀汉?这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如果是你,是选择先灭曹魏还是东吴?这无疑是蜀汉面临的最艰难的选择。
蜀汉大臣们或许希望刘备攻打魏国,但魏国的综合国力强大,想要一口吃掉并不容易。刘备若已拿下关陇地区,形势将大为不同。他可以选择巩固几年后再与孙权谈判夺回荆州的可能性。这样的策略是否可行?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历史学者对江汉地区的战略地位有着深刻的理解:“与巴蜀相连,则据守三峡,足可困死巴蜀;又凭借长江、汉水之险,堪于北方对峙。”这段话深刻揭示了江汉地区的重要性。刘备若选择在夺取关陇后再与孙权谈判或夺回荆州,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历史没有如果,刘备在大怒之下选择了伐吴,最终未能成功,也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大业。这是一个令人叹息的故事,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