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顺本是咸丰任命的顾命大臣,为何却被砍了头
在驾崩之际,清朝的咸丰皇帝任命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赋予他们处理政务的重任。为了确保权力的平衡,规定八大臣起草的诏书必须加盖两宫印章方为有效。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顾命大臣谋求最高权力的欲望,但也在无形中埋下了矛盾的种子。果不其然,在1861年十月初六这天,肃顺等人在权力的争夺中落败,被恭亲王等人联手清除。
剥夺肃顺职务、处决他的人头,并非只是慈禧个人的意愿。当时,这种行动代表了官场和内部的主流民意。在这种民意的推动下,羽翼未丰的慈禧壮大了胆子,得以实施政变。
当恭亲王奔赴热河与慈禧、慈安密谋时,京师重臣如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已跃跃欲试。周祖培授意其门生上奏折,呼吁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近支亲王辅政。与此钦差大臣瓜尔佳·胜保也带着人马赶往热河,向肃顺等人发出警告。
肃顺的严厉执法使他成为了官僚和满族人的眼中钉。当他担任户部满族尚书时,对贪污舞弊的官员施以重罚,这使得他树敌众多。甚至在他行刑之时,京师人士纷纷围观并对他痛加羞辱。
肃顺在官场中的硬气并非空穴来风。他重规矩、有才干,对科场弊案绝不姑息。某年监考时,他对违规考生毫不留情。掌户部时,也对汉族高官周祖培轻易给庸碌官员拨付银两提出批评。宗室多半排挤汉族人,但肃顺却主张重用汉臣,并曾对人说“咱们混蛋多,懂什么啊?汉人是得罪不得的。”
虽然肃顺在内政方面表现出色,但他力主排外,对外国人有强烈的反感。尽管如此,他在高度专制的政权下,依然试图通过朝廷的政策来整顿旗人的懒散风气,这使得他成为官场和八旗内部的公敌。
慈禧在杀掉肃顺、实行个人专权时,居然得到了“民意”的支持。但这种民意并非全民的意愿,而是小圈子内的声音。如果当时清国民众能够就肃顺的生死进行全民公决,或许肃顺的命运会有所不同。肃顺虽非英雄模范,但在内政方面算是一个有见识、有才干的人。他在官场上的铁腕反腐和对汉人的重视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