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盛世的背景永乐时期明朝有了多大的疆域
明惠宗时期,由于太子早逝,皇太孙即位并年号建文。为了巩固皇权,明惠宗与亲信大臣黄子澄等人密谋削藩。这一行动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被废或被逼自杀。特别是燕王朱棣,在受到明惠宗的打压后,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反抗。最终,朱棣率军南下占领京师,成功夺取了皇位,成为明成祖。明惠宗在随后的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明朝的疆域辽阔,据《明史·地理志第十六》记载,其范围东至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北距大碛。初期,其领土包括现今内地十八省的范围。东北边境曾扩展至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乌地河流域,后调整为辽河流域;北部曾到达戈壁沙漠一带,后移至今日的长城;西部至新疆哈密,后改设为嘉峪关。明朝还在满洲、新疆东部、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
在明成祖时期,明朝甚至短暂征服并统治了(今越南北部)。永乐年间,明朝的国土面积达到了极盛,约1000万平方公里。
塞北地区在15世纪30年代后,因天气转寒和边境军队被调等原因,边境形势一度紧张。但在明成祖永乐年间,明军多次北伐,形势有所改观。之后随着蒙古的崛起,边境南移,明朝修建了长城以防御蒙古。长城沿线设置了九边重镇以加强防御。长城成为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
东北地区在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设置奴儿干都司,下辖130多个卫所。尽管在宣德九年(1434年)废弃奴儿干都司,但对当地的羁縻统治仍持续进行。然而正统年间后,鞑靼兀良哈与建州女真部南迁并不断侵犯辽东都司。
西北地区在15世纪30年代之后,受到吐鲁番和青海蒙古部的威胁日益增大。而西南地区在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曾进攻,南线一度达到日南州一带。尽管明朝在此设立了布政使司,但由于当地人民的激烈反抗,明朝最终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放弃该地。
总体来看,明朝的疆域辽阔,其统治下的地域涵盖了今日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面对不同地区的挑战和变化,明朝不断调整其统治策略,以维护其广阔的领土和人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