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打了两百多年不缺粮,到了三国就缺?
经济实力的比拼,揭示了历史时期的艰难真相。在硝烟弥漫的战国时代,养兵似乎是一项难以承受的重担,老百姓叫苦连天。而战国七雄长达两百年的战争历程,却从未显现缺粮的困境。为何在北伐时期,粮食总是紧缺?究其根本,问题的症结在于兵制。
战国时期的兵制与三国时期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截然不同的制度导向决定了国家的命运走向。在战国,全民兵役的制度使得每遇战事,适龄男子无不披挂上阵,一往无前。一旦战火平息,战士们便卸下盔甲,回归田园生活,成为普通的农夫。他们不是单纯的士兵,而是国家的普通一员。在战与农之间,他们灵活转换,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的军队,从不会因为缺粮而陷入困境。即使是诸葛亮的军队,也从未因粮食短缺而折戟沉沙。天府之国的蜀地,物产丰富,怎会缺粮?诸葛亮的挑战并非粮食生产,而是运输。蜀道之难,胜过攀登天险。为何不用传统的牛车马车运输粮食呢?因为那是最实际的选择。诸葛亮的运输队伍在崎岖的山间小道上艰难前行,后勤的补给始终跟不上战争的消耗。
如果诸葛亮选择退守四川,闭关自守,他的国家完全可以实现民富国强,从不缺粮。蜀国政权的合法性来源于“兴复汉室”的旗帜。刘备身为皇族后裔,必须挥军征战,讨伐曹魏和孙吴这两个大汉的叛逆势力。
诸葛亮的北伐时期,蜀汉处于攻势之中,远离本土的进攻使其远离后方基地并延长了补给线。持续的进攻难以就地补给资源。尽管诸葛亮曾在战场附近屯田,但在敌国的土地上难以维持持续有效的供应。战国时期的秦国实行奖励耕战的策略,其核心在于解决战争与土地的矛盾。战争是为了争夺土地,夺取土地又能为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虽然山东六国的改革不如秦国彻底,但在战国改革的浪潮中,他们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和策略。
诸葛亮为中兴汉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他鞠躬尽瘁的精神令人敬佩。从刘备时代开始,诸葛亮亲力亲为,不辞劳苦,甚至因此积劳成疾,最终病逝于五丈原。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