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京漂族,王维杜甫孟浩然的差别这么大
“京漂族”一词,用以形容那些长期在京城工作生活却未获京城户籍的流动人口。这一群体并非新鲜事物,早在唐朝,长安城便有此群体存在。那些历史中的文人才子,如王维、杜甫与孟浩然,都曾踏足这片繁华之地,成为“京漂族”。
王维,一个天赋异禀的才子,15岁便踏入长安城,因其聪明才智和多才多艺,迅速成为王公贵族的宠儿。他的诗作深受岐王的喜爱,而他也在京城结识了许多名流显贵,这些人际关系为他日后的科举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7岁那年,王维便考取了状元,成为“京漂族”中的佼佼者。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道出了众多“京漂族”的思乡之情。
杜甫,同样才情横溢,却在长安的“京漂”生涯中历经坎坷。从35至44岁,他在长安整整漂泊了十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未能如愿。生活困顿之际,他曾采药卖药以维持生计。那段日子,他向权贵投诗,寻求推荐,然而效果甚微。直到40岁,他的《三大礼赋》才受到唐玄宗的赞许,获得了待制的资格。漫长的等待后,他仅获得了一个小小的官职。
孟浩然则与王维、杜甫的经历大相径庭。他“京漂”的时间虽短,却空手而归。40岁那年,他在长安的太学赋诗,虽赢得满座喝彩,却在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一次极好的展现才华的机会,却因他在玄宗驾临时的不慎躲藏而失去。因一首诗的不当表达,他被放逐回家,显然成为了“京漂族”中的失败者。
除了这些为求仕途的读书人,长安的“京漂族”中亦有经商求财者。如胡人米亮,他在长安拼搏了七年,始终未有所成。当他为窦葽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后,终于做成了一宗大买卖,得到了窦葽赠送的宅院作为回报。
这些历史中的“京漂族”各有其独特的经历与命运。他们有的成功崭露头角,有的则困居长安一生未有所成。但无论如何,“京漂族”这一群体始终伴随着京城的发展而存在。他们的经历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故事和启示。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奇事网频道,了解“京漂族”的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