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结婚为何要坐花轿?和他有关
花轿,这一传统中式婚礼上的特殊轿子,被世人誉为喜庆与吉利的象征。又称喜轿,一般装饰华丽,红色为主调,尽显浓烈的喜庆氛围。
俗话说得好,“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在传统的婚姻礼俗中,花轿无疑是最具仪式感的道具之一。它衍生出的一系列繁文缛礼,如上轿、起轿、喝轿、宿亲等,将送嫁迎娶活动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即便到了今天,许多新娘仍认为不坐花轿,便不算正式结婚。其实,现代送亲轿车,多是传统花轿的变体。
谈及花轿的历史,却并非自古便有。据史书记载,轿子这种交通工具晚唐五代时才开始在典籍中留下痕迹,其原型“檐子”的流行也要到初唐时代。在此之前,无论是官民结婚,都是用马拉车辇迎娶新娘。唐宋两朝甚至颁布过禁止士庶乘坐檐子或轿子的禁令,只允许高官老臣特许使用。
大约自北宋中期起,开始有“花檐子”迎娶新妇的风气流行于汴京。到宋廷迁都江后,花轿迎亲成为一时风尚,其后更是传承至今。从效率、速度和经济角度考量,花轿显然不及车马方便;从舒适度和排场角度论,也未必能与之匹敌。从车马到花轿的转变过程却令人着迷。
乾隆年间的一次巡视黄河筑堤情况之旅,更是为这一传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某日,乾隆皇帝行至河南中牟县,被当地的美景所吸引。恰逢一支迎亲队伍经过,热闹喜庆的氛围让乾隆皇帝也心生欢喜。
这支迎亲队伍正是县城有名的才女刘若莲小姐的出嫁队伍。当乾隆皇帝听闻刘若莲坚决不让路时,心生好奇,决定以才试人。他对刘若莲说,对出他的上联,并就以黄河岸边卧着的铁水牛为题作一首诗,便可坐他的轿子出嫁。
刘若莲不畏皇威,自信满满地接受了挑战。乾隆出的上联是“塘中荷花,疯蝶硬要采”。刘若莲迅速对出下联:“画上仙女,狂生却难求。”乾隆听罢,赞不绝口。随后,刘若莲又以铁水牛为题,吟出一首诗:“令铸一铁牛,置堤镇水几十秋。狂风拂拂无毛动,细雨霏霏有汗流。青草河水难进口,无绳勒索却昂头。牧童有力牵不去,千年万载永驻留。”
这场偶遇不仅展现了刘若莲的才华与胆识,也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传统婚礼的韵味与魅力。花轿作为婚礼的重要元素,见证了无数美好的爱情故事,也传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乾隆皇帝听闻了若莲小姐的诗作,被她的才情深深吸引。他心中赞叹不已,这位小姐不仅容貌美丽,气质高雅,更是才思敏捷,诗情非凡。在这繁华的中牟之地,竟隐藏着如此出色的才女,真是世间罕见,令人惊叹!于是,乾隆皇帝怀着喜悦的心情,亲自为若莲小姐掀起轿帘,邀请她上轿。那一刻,礼仪庄重,彰显出皇帝对若莲的赞赏与尊重。
乾隆皇帝更是御笔亲书,“大姑娘坐轿头一回”,这几个大字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象征着若莲的荣耀与尊贵。这份褒奖不仅是对若莲个人的赞誉,更是对天下女子的鼓舞。从此,大姑娘出嫁时的坐轿传统便开始了。这并不是自古就有的习俗,而是源于乾隆皇帝的这一举动。
说到女子坐花轿,其实在这之前,人们使用的并非我们常说的花轿,而是一种名为肩舆的工具。肩舆是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曾在许多唐代画家的笔下出现过。它的造型别致,制作精美,但并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只有身份尊贵的人,才有机会乘坐肩舆,体验那种高雅而舒适的出行方式。
若莲小姐的才华与乾隆皇帝的赞赏,共同催生了一种新的习俗。女子坐花轿出嫁,不仅是对女子地位的尊重与提升,也是对美好婚姻的期盼与祝福。而这种习俗的背后,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渊源。乾隆皇帝的这一举动,不仅让若莲小姐名垂千古,也让人们对古代的文化与传统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